建站频道
      分享到:

      水墨之上——观第四届昆明美术双年展

        作者:高素娜2019-01-21 09:07: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碧池晨霜(纸本水墨) 2008年 张立辰

          (2/2)时间 思维 空间(丙烯、宣纸、墨、布) Jagath Ravindra(斯里兰卡)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这一次,水墨的上游,不是余光中先生说的汨罗江,而是亚洲。

        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联主办,云南省美协、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昆明美术双年展“水墨之上”正在云南美术馆展出。本届双年展以水墨、书法为元素或媒介,邀请了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52位艺术家参与其中,以共同探讨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杂多融通  肌理丰茂

        何谓“水墨之上”?作为主要策展人之一的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馆长、云南画院院长罗江表示,与中国比邻的亚洲国家,自古即深受汉语文化熏染,有数量可观的华裔,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都与中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墨是中国绘画最典型的艺术形态,‘水墨之上’是中国文人画以水墨作为老子、庄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罗江说,在世界当代艺术的格局中,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因其传统绘画与书写工具的趋同性,使整个区域的艺术具有了一脉相承的关系。本届双年展设置这样一个主题,就是为了清晰凸显亚洲不同国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有趣的是,正如策展人尚辉所预估,此次展出作品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既有明显中国化的,也有具有本国风格的,还有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既有取义中国水墨材料,尊重其敏感性、偶发性,自然生发的,也有取义中国书画符号,以挪用、并置、反讽、转义等手法实现当代语境转化创造的,还有取义中国思想意境,以抽象主义手法,拓发中国水墨玄远空灵意境的。“归纳这些艺术家的创造逻辑,他们要么以自己本民族艺术为主体,适当接受与同化中国水墨艺术的某种特质;要么以中国水墨艺术为主体,适当参以本民族艺术要素来主动协调外来艺术的对话。这与中国艺术史上面对西画东渐挑战时的创造逻辑明显一致。”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新说,此次展览的作品带有诸多要素,面目缤纷,肌理丰茂。

        利于借鉴 文化共联

        近代以来,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亚洲国家遭遇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走上了相似的、自我更新与自我转换之路。“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转型具有某种参照和借鉴作用。他们对水墨画及其概念的拓展与超越,也最能启迪中国的艺术家。”批评家杨卫说。

        此次参展的日本艺术家或曾在美国留学,或生活在美国,或经常往返于美国参加艺术活动,因此,他们的创作更具有国际性,也更有当代文化色彩。如安妮·伊士曼的作品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形态,从现成品入手,吸收了极简主义和日本物派艺术的某些观念,将水墨画的意境植入现代的室内空间,产生了一种静谧、肃穆的视觉效果;安部典子运用了剪纸艺术的手法,将平面的书法形式变成了三维的空间呈现,不仅丰富了书法的内在层次,也拓展了书法的美学空间。而韩国艺术家金颂思则用绘画、雕塑和装置等语言,借助于建筑结构,使观众看到了一种东方式的简约美学思想。

        千百年来,笔墨纸砚在遥远的西亚只是作为官员和商人之间审验通关文牒时的必需文具,并没有像丝绸、瓷器那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部至印度洋之间的南亚地区更因人口密集、宗教复杂,而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伊朗、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的艺术作品中,种种跨越时间和地理屏障的异域文化交融,可见水墨流动其中。如伊朗艺术家玛莎·伊萨普尔的实验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她完全没有中国文人画家讲求的笔意和笔力,那种纯乎本能的描绘,有着一种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而柬埔寨艺术家森·维索则采取了典型中国画的笔墨和图式去画香蕉树,还运用了中国式的签名方式和印章,他的创作理念也有中国道家或禅宗的意味。

        多元碰撞  美美与共

        对于参展艺术家来说,此次展览也是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水墨艺术的重要契机。

        “我在过去并没有用过水墨,所以我的创作充满了实验性,比如我用花布来代替宣纸,此外也运用了一些中国特有的色彩,这对于我的艺术经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给我了很多启发。”斯里兰卡艺术家贾加思·拉温德拉说。

        “就印度而言,其实民众对水墨艺术的了解是非常少的,我本人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如此多的水墨作品。但我也有一点迷失,看到这么多作品后,我不知道我们在宣纸上用水墨创作是不是就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就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印度艺术家乌特帕尔·巴鲁阿说。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艺术家也表达了相似的疑惑。

        “对于第一次运用水墨媒介的外国艺术家来说,他们所体现的可能还是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这就好比20世纪初期,中国的年轻人学习西方的油画,他们对于油画的媒介同样也没有西方人的基础。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及愿景,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参展的外国艺术家能够对中国水墨媒材有所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并将这样的中国传统和自己本国的文化相结合来进行创作,就像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家运用西方的油彩来进入中国的审美是一样的。”本届展览的学术主持陈履生回应道。

        “在今天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书画的与古为新、宏开新业,中华文化的复兴重建、云兴霞蔚,不应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应多元开放,胸怀广大,这业已为中外当代水墨创造的诸多实践所证明。而这,也正是此次双年展的学术价值所在。”王新说,归根到底,我们需要一副“水墨之上”的天下眼光。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89(mb)